查看原文
其他

何漢權:香港兩文三語政策所為何由?——寫在回歸25週年之時 |中環一筆

何漢權 獨家 2022-07-19

點擊上方,關注獨家公眾號

 

「一國兩制」進入第二個25年,由於英中(以英文作為教學語言的中學)、中中(以中文作為教學語言的中學)雙語分流政策實行已久,社會各界、教師、家長普遍認為中中學生是次等學生,對中中學生的標籤效應業已形成。全英文中學最受家長吹捧、半英半中次之、全中文中學再次之,尋找學位的三等觀仍牢不可破。



歷史足跡,縱橫交錯。終歸還是有跡可循,找到紋路走出大路。香港特區回歸進入第二個25年,回顧前瞻,相對內地各省市的一心一意求發展、努力拼搏,香港確實經歷幾許風雨,九七回歸祖國的香港,時間線的推移,是繼英國殖民地管治一百五十多年而來,殖民地管治者及其同盟夥伴的利益,盤踞糾纏不放。政府各項政策,滲透著長期的管控壟斷與無心理會的放縱,雙重習性,是根深蒂固。如此雙重習性,用於長期以來的學校教育,特別在語文教育措施上最為明顯。


上世紀初的香港大學  圖:網上資料


英國憑著三條不平等的條約,自1840年起,全面侵略管治連新界在內的香港,直至1901年,方有第一所的香港大學成立,說實在,當時的港大並非真正為中國而立,而是為培育親英的讀書精英而立,再附增值就是為擴張英殖帝國在遠東的利益而設。


語言與文字是學習知識、技能、由此衍生的態度、價值、以及文化向心與身份認同的重要工具。學而優則仕,是全世界民族國家的共性,勞心者治人,採用全英語的香港大學成立,揭開了求學要上流,必須重英輕中的局面,至於「明德格物」的崇高理想,只能待各自修為,這與當時港英政府的教育語文政策無甚關係。


圖:中大校史館


在香港,「英語驕,英語妙」不能以人的意志為轉移,儘管在一個甲子以後的1963年,香港中文大學成立,成為當時掛「中文」字號,也號稱可以用中文授課的政府公立大學。再過十年後的1974年,政府正式修訂《法定語文條例》,中文正式成為法定語文,但筆者記憶猶深,那些年,連考取並當上普通警察的,膊頭上有紅色墊底掛號的,就是在中學會考英語成績達標的,月薪必然高於英語不達標的警察。普眾市民對紅膊頭的警察,自多一份尊重。


李綺紅(左)所戴即為「紅膊頭」  圖:《怒火街頭》劇照


歷史長河,內地與香港是血濃於水。祖籍鄉情永在,情義教育在坊間。1970年代香港粵語歌曲、電影、電視劇,開始蓬勃流行,至1980年代進入「黃金時代」,不可忽視的,大量優質的演出,能帶給香港的,不單是對「英語流行曲」的反動,更是對語言文字地位在香港的演進默默付出,認真細味思當年的作品,確實代表了香港人那份難以言喻,卻極想表達的「植根香港、胸懷祖國、放眼世界」的心聲淚影。


黃霑(左)


「令我綿繡故鄉色變,令我嬌美翠湖含恨,望向中國國土,此際浩氣在騰」(黃霑作詞《勇敢的中國人》);「人生中有歡喜,難免亦常有淚,我哋大家在獅子山下相遇上,總算是歡笑多於唏噓。人生不免崎嶇,難以絕無掛慮,既是同舟,在獅子山下且共濟,拋棄區分求共對。」(黃霑作詞《獅子山下》)。今天,東江水流,獅子山下,求團結共對,互勵互勉,主旋律依舊鏗鏘,千迥不變。


香港獅子山


香港九七回歸之年,正值國家全速走在改革開放之路的頭二十年,全民在踔勵奮進,全力生產與建設中。那時候,回歸要行「一國兩制」,五十年不變,來日方長,香港特區政府乃至中央政府,焦點在開展「兩制」,至於如何守著更重要的前提「一國」,並未受到高度的關注,在政府的各項教育施政上,亦未能見及履及,要落實加強對「一國」及身份認同的教育。



儘管在1998年有「強力」的教學語言指引,規定只能有114所中學保留以全英語授課,其他是全中文中學授課,但這樣,更承襲英殖管治年代的精英教育思維,「英中」是清流,「中中」是濁流。十年不生聚,到2010年,有「微調中學教學語言」政策,並決定於2010年9月開始在中一實施,條件是「學生能力」符合英語教學,就可以使用全部或局部的英語教學。



在這一項微調政策中,學校若在每六年一次的檢視週期開展時,在過去兩年獲派屬全港「前40%」的中一學生平均比例達到一班學生人數的85%(按中一派位每班34名學生計算,85%即29人),便可因應其他先決條件(包括教師以英語授課的能力和準備英語教學的環境),決定有關班別/組別的教學語言安排。



「微調中學教學語言」政策實施,明確了中學可根據「學生為本、因材施教」的原則,採取不同模式多元方案的教學語言安排。這在一定程度上消除了因「中中」(中文中學)「英中」(英文中學)標籤導致的資源分配不均等問題。一定程度上,也使得香港中學生的「兩文三語」得以均衡發展。



但由於英中(以英文作為教學語言的中學)、中中(以中文作為教學語言的中學)雙語分流政策實行已久,社會各界、教師、家長普遍認為中中學生是次等學生,對中中學生的標籤效應業已形成。全英文中學最受家長吹捧、半英半中次之、全中文中學再次之,尋找學位的三等觀仍牢不可破。


特區回歸已進入第二個25年,亦是第六屆特首就位之年。即將上任的李家超先生以「對國家忠誠,對香港熱愛,對人民負責」為己任。相信,在香港國安法及完善選舉條例之下,良政善治得以開展,但如何提升社會大眾對國家的向心,如何提升年青一代身份認同的向心教育,看來較提升國際競爭人才更為重要。



今天,實行「一國兩制」的香港對樹立國民身份認同,應該用世界獨有的單音單字的中文教學科目,如中國歷史與中國文學,仍未受到應該全方位被重視的地位。兩文(中文、英文)三語(粵語、國語(普通話)、英語),英字旗旌的,依然一枝獨秀,作為國際大城市的香港,英語是國際交往的重要用語,筆者並不反對英國語文在香港保持堅實的地位,繼續成為法定用語之一,但「香港、祖國、世界」是「一國兩制」的香港必須涵養的生命連結,粵語根在香港,國語(普通話)心繫祖國,教學專業,育人育才,不能偏廢,否則,再琅上口的英語,再揮灑自如的英文,最終是無根之花,只顧抱英守美、頤指氣使,於吾土吾民,於港於國無甚裨益。



最後還要問一句,「一國兩制」進入第二個25年,教育政策的兩文三語制定,所為何由?又要往哪裏去,方能以結果為目標,連體、於「植根香港、胸懷祖國、放眼世界」的大局裏去?



本文作者:何漢權


(本文作者現職國史教育中心﹙香港﹚校長、教育評議會主席、風采中學校董、香港大學中史碩士同學會會長及同心教育基金會長。常就學生成長、家庭教育、教育政策、教學專業及國史教育等課題在各大報章撰文,以及被大專院校及中小學邀請擔任講者。現亦為信報、星島日報等媒體之專欄作者。)



1997-2022:回歸25週年

「獨家」評論

01

何漢權

香港兩文三語政策所為何由?——寫在回歸25週年之時

02

未完待續

敬請期待



(圖片来源於網絡)

本文由作者授權《獨家》微信平台首發

如需轉載請聯系小編



獨家新聞

獨家觀點

等你來掃!

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

文章有问题?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